郑春荣:德国新总理的涉华表态,为何比往届更谨慎?,德国人郑国恩研究报告
就相关话题,观察者网对话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
【整理/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欧盟领导人与特朗普达成的协议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法国等国家带头表达了激烈立场。相比之下,德国方面似乎并未作出过于强烈的反应。您认为美欧之间的这份协议是否符合德国政界和商界此前的预期?
郑春荣:这要看我们如何定义“预期”。从某种角度看,德国国内确实存在不同层次的期待——有些是较高的期待,有些则是“忍气吞声接受”的底线预期。从德国经济界角度来说,肯定存在不满的声音。他们担心,目前宣布的15%关税以及附加条件会对本已疲弱的德国和欧洲经济造成更大压力。何况,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身就受到削弱,关税政策的变化势必影响德国GDP的增长率和出口表现。
总体来看,德国经济界的反应是比较失望的,并认为接下来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而在德国政界层面,可能起初的期望较高,但最后只能选择接受这个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无奈的务实选择”——毕竟往好处想,欧洲避免了30%的惩罚性关税,也避免了与美国爆发全面贸易战,贸易战对于德国经济来说无疑是个更糟糕的情景。
7月27日,特朗普与冯德莱恩在苏格兰会面,宣布美欧达成协议。 视觉中国
从对具体行业的影响来看,德国汽车和制药行业首当其冲。其实,这种倒逼机制已经在过去几年初见端倪——部分欧洲制造业已开始向美国转移。毕竟特朗普的关税策略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吸引外企在美国本地生产,而不是继续进行出口。
欧洲企业也会保持审慎态度,因为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即便按照目前的协议达成一致,特朗普未来是否会推翻协议仍未可知。
观察者网:欧盟内部对该协议的态度似乎也不统一。法国、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反应强烈,而德国政界似乎更多强调“避免最坏结果”的务实立场。这种分歧会不会加剧欧盟内部在该问题上的不一致?
更何况在本届欧洲议会选举之后,冯德莱恩主席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权力集中程度也很高,这部分源于一些大国的政治地位受到相对削弱。
观察者网:美欧之间初步达成关税协议,也标志着特朗普2.0时代跨大西洋关系的一个重要节点。此次协议包括欧盟大量采购美国能源和军事装备。这是否加深了欧洲在能源与安全领域的对美结构性依赖?欧洲围绕所谓“战略自主”的讨论是否已被边缘化?
郑春荣:我不认为“战略自主”已被完全放弃。恰恰相反,特朗普2.0上台后,反而让欧洲内部的战略自主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他一直是欧洲战略自主的积极倡导者。
但战略自主如何“落地”的问题,在欧盟内部存在不同理解。例如法国主张开发独立的欧洲军工体系与武器系统,而德国的看法比较平衡,认为战略自主并非要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脱钩”,而是要在维持对美依赖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自主行动能力。这种“双轨”路径更符合德国的现实考虑。
以军备为例,德国认为完全自主研制武器系统成本高昂、周期漫长,难以实现短期替代,因此继续依赖美国仍是现实选择。包括在核安全保障上,抛开美国仅仅依靠法国(甚至英国)也是不够的。
德国总理默茨曾希望美国豁免德国汽车关税,但在美欧达成协议后表示,这是“在特定情况下可实现的最佳结果”。 金融时报
观察者网:在当前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欧盟上周与中国开展了高层接触,同时,又陆续在产能、补贴、市场准入等议题上提出强硬立场。这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边谈边脱钩”的现象?在目前的局势下,欧洲会不会考虑战略靠近中国?
在美国步步施压的背景下,欧洲显然应该考虑与中国加深合作。然而,中欧关系的发展却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预期。部分原因同欧方的心理和策略有关。
观察者网:到目前为止,您如何评价默茨政府相较上届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延续性和未来走向?短期内德国总理的访华是可以预期的吗?
郑春荣:首先,与上届联合政府相比,默茨政府的对华政策总体延续性较强:一方面继续推动双方的务实经贸合作,另一方面在敏感领域奉行对华“去风险”策略,因而,继续推行某种双轨政策。
其次,可以观察到的情况是,自上任以来至今,默茨在对华问题上的正式表态相对谨慎,甚至很少表态。我的理解是,这反映了他在对华政策上有意与欧盟保持高度协调,并在观察中欧整体关系的走向后再作出系统调整。
最后,与上一届三党联合政府相比,当前德国政府的内部协调能力明显增强,默茨对各部委的掌控也更加稳固,包括外交部长、经济部长的人选都出自基民盟,也聘请了一批专业人士担任政府高官。默茨本人也具有经济界背景,对中德经贸合作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基于目前信息,我认为他在下半年访华是有较高可能性的,中德之间在经贸领域加强务实合作依然值得期待。
2、47岁经济学博士兼任中国经营报社长、总编辑,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是谁
3、电影《731》下架可能有3个原因,电影《731》下架可能有3个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