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21:23 作者:快叫女王大人
雀巢在中国半年少卖了15亿瑞士食品饮料巨头雀巢,还没扭转在中国的颓势。
文|财天COVER 林木
编辑 | 吴跃
7月24日,雀巢集团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销售额442.28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3985亿元),同比下降1.8%;净利润50.65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456亿元),同比下降10.3%。其中,在大中华区,业绩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降幅相对更大,二是涨价策略并未奏效。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雀巢大中华区销售额为24.7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23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26.39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38亿元),少卖了15亿元,同比降幅为6.4%。同期,雀巢其他几个主要市场,比如美国、法国,销售额同比降幅分别为1.58%、3.8%,英国市场则录得0.65%的同比增长,表现均优于大中华区。
近些年,为了应对可可、咖啡豆等原材料成本上涨,同时为了保证公司利润,雀巢进行过多轮涨价。从结果来看,其涨价策略在多个国家奏效,唯独在中国不行。
还是用财报数据说话,2025年上半年,在大中华区,雀巢的有机增长率(指剔除并购、剥离、外汇波动等非经营性因素影响后的增长率)为-4.2%。其中,实际内部增长率为-1.5%,定价贡献为-2.7%。也就是说,在中国,雀巢非但没能涨价,还不得不降价应对,结果也没能拉动太多增长。
作为对比,同期,雀巢在美洲大区、欧洲大区的有机增长率分别为2.1%、3.5%。其中,实际内部增长率分别为-0.5%和-0.2%,定价贡献分别为2.7%和3.7%。而在中国所处的亚大非区域(亚洲、大洋洲及非洲区域),即便是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影响,因为其他地区相对给力,同期有机增长率、实际内部增长率、定价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4%、-0.3%和2.6%。
“2025年上半年,在亚大非区域,除大中华区外,各市场均呈现广泛增长。在大中华区,由于我们开始调整业务模式,聚焦于拉动消费者需求,第二季度销售额出现下滑。”雀巢在财报里表示。
在中国消费者的记忆里,雀巢曾经是咖啡的代名词,不少人的咖啡启蒙,都来源于此。事实上,这个食品饮料巨头的版图远不止于此。除了咖啡,雀巢还涉足巧克力和糖果、烹调产品、奶制品、宠物食品等领域,旗下拥有雀巢咖啡、奇巧(KitKat)、太太乐、徐福记、宠优等多个品牌。
近些年,不少消费者能明显感知到,购买雀巢旗下产品的频率在下降。反映到财务数据上,从2019年开始,雀巢在中国的销售额进入下滑通道。
2019年至2021年,其大中华区销售额从69.13亿瑞士法郎降至55.58亿瑞士法郎,同比降幅分别为1.3%、13.4%和7.1%。2022年,雀巢在中国短暂恢复增长,销售额同比上涨5.1%,但之后的2023年和2024年,又分别录得5.5%、1.7%的同比降幅。
如果详细拆解数据,会看到和当前大致类似的故事。一方面,雀巢在大中华区的有机增长率普遍低于同期其他大区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大中华区,定价贡献率一直不高,远低于同期其他大区数据。
就在披露半年报的前不久,7月1日,雀巢新的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刚刚走马上任。原菲律宾市场掌舵人马凯思从张西强手里,接过雀巢在中国的生意和超过2.1万名员工。
这是雀巢在中国的自救举措之一。
2022年,雀巢单独设立大中华区,张西强成为雀巢在华的首位本土CEO。上任之初,张西强提出“2025年营收600亿元,2030年前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之后还表示,2022年到2024年,是练好内功、夯实基础的阶段,从2025年开始,将进入全速前进时代。
很显然,急于求变的雀巢,没再给张西强太多时间,反倒是找来菲律宾市场的操盘手,有些想抄作业的意味。
近年来,尽管雀巢在全球市场面临不小的增长压力,但在菲律宾市场的表现却颇为亮眼。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雀巢在菲律宾的销售额大多数时候保持正增长。背后的“功臣”正是马凯思。
在菲律宾,马凯思通过“三板斧”——切入下沉市场、本土化产品创新、数字化基建,显著提升雀巢产品在当地的渗透率。这些经验,也被认为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市场当前的痛点相契合。
更重要的是,换人的背后,是雀巢寄希望于在中国市场转变业务增长模式。根据雀巢集团CEO傅乐宏的说法,过去的模式主要专注于分销建设和商业驱动,但雀巢在中国正处于一个需要“再平衡”的阶段,需要加大对消费需求和消费人群的投资,同时需要逐步使渠道库存恢复正常,将增长模式从过去的“推式”转为“拉式”。
更换舵手之外,雀巢还在尝试通过收购破局。
今年3月3日,雀巢通过收购徐福记剩余40%的股份,实现了对徐福记的全资持股。于雀巢而言,徐福记带来的,不仅有业绩加持,更有品牌和渠道资源。“雀巢可以通过徐福记的既有优势,特别是强大的分销网络,来发展国内的零食和糖果业务。”公司方面表示。
雀巢当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是系统性困境。不止雀巢,宝洁、联合利华等跨国企业想必对此都深有体会。
过去,大品牌在中国有些“赢者通吃”的意味。一方面,砸钱在大众媒体上投广告,就能攫取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建立品牌心智;另一方面,通过体量、财力优势把控销售渠道,就能把产品铺到消费者身边。但随着社交媒体和电商的发展,注意力和渠道垄断被打破,越来越多小众、个性化品牌涌现,通过更细分的赛道、功能,切走了巨头们的蛋糕。
也有业内人士曾表示,除大企业共性外,雀巢在中国还面临诸多具体的问题,比如对利润索取过高,收购战略较为割裂、没能形成合力等。
如今,还是同样的中国市场、相同的竞争环境,只是不知道雀巢换了一套打法,换上新的舵手,能多大程度上“拿下”中国消费者了。
1、WAIC前线|对话科大讯飞赵翔:AI不只是技术革命,而是产品和产业的革命
2、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伊利携手多家企业共建“全球智链生态圈”
3、德布劳内危英媒:那不勒斯已经与斯特林团队接触,有意签下他,球队那不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