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菱信:掉队的老牌公募,申万菱信基金怎么样?
透视申万菱信基金21年发展困局。
文/每日财报 徐鹏
中流击水,不进则退。
在公募行业规模突破33万亿元的黄金时代,成立21年的券商系老将申万菱信基金却呈现逆向走势:管理规模从2015年巅峰的1024亿元缩水至828亿元,行业排名从24位滑落至62位(截止2025年6月30日)。
更令人唏嘘的是,2025年以来公司已有3只基金清盘,1只新品募集失败,多只发起式基金游走于清盘边缘。
这家曾以分级基金叱咤市场的机构,究竟经历了什么?
今年基金集中清盘背后
7月份以来,申万菱信两款发起式基金——碳中和智选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和申万菱信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中基金(FOF)多次发布警示公告称,由于基金规模过低,基金可能会触发清算程序。截至2025年6月30日,两只基金规模分别仅为0.08亿元和0.25亿元。
事实上,申万菱信今年以来已经有三只基金清盘。以2月份进入清算程序的双禧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为例,该产品在2022年2月首发时勉强达到了2亿元门槛,但基金成立后规模就跌破2亿元,并且一路缩水。截止清算前,产品规模4405.92万元,成立初期规模为2.11亿元,三年规模缩水1.66亿元。
另外两只分别是申万菱信鑫享稳健混合发起式基金、申万菱信添利六个月持有期混合。
《每日财报》注意到,清盘或者拟清盘的基金多数是发起式基金。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发起式基金需在成立时由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员工认购不低于1000万元,且持有期不少于3年,若3年后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则必须终止。本意是加强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之间的利益捆绑,奈何成绩单差强人意。
令人叹息的是,今年3月份,公司还有一只混合型产品-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型基金发行失败。
在权益市场热火朝天的背景下,公司如此表现就显得格格不入。万事万物都有开端,让我们看看申万菱信20多年发展路程。
2004-2016年:
姜国芳时代的杠杆狂欢与泡沫破灭
2004年1月15日,申万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由申银万国持股67%和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33%),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之一。
姜国芳从申银万国众多高管中脱颖而出,成为申万巴黎(申万菱信的前身)的董事长,开始他主宰申万巴黎12年的历程。
然而,直到2010年,公司的管理规模也仅有129亿元,规模多年徘徊不前。当年,外方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所持33%股权转让给三菱UFJ信托银行株式会社。
而完成股权转让1个月后,申万菱信的收支分级基金也成立了。
姜国芳此后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言,支持金融创新,他认为基金行业将由基金管理公司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未来申万菱信基金要拓宽业务领域,完善特色产品研发,加强对冲工具研究,发展固定收益品种。
2014年2月,牛市的气息已经隐隐约约搅动着市场神经,而姜国芳也在公开场合说:“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分级LOF产品供应商。”
1个月后,2014年3月,中证申万证券分级成立,跟踪证券行业指数,2015年一季度规模峰值达462亿元,成为当时市场最大的行业分级基金之一,借着牛市的浪潮,申万菱信的管理规模在2015年2季度达到历史的顶峰,1024.92亿元,成为历史的绝响。
但是,股灾随之而来,2015年股灾期间,分级B单日跌幅超70%的案例频发,上半年创造奇迹的证券分级,全年亏损117亿元,成为行业“亏损王”。其指数基金规模占比近半的结构缺陷在市场暴跌中暴露无遗。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申万菱信的分级基金因为巨额亏损问题,还导致了多场诉讼。
轰轰烈烈的牛市以自由落体结束,分级基金也迎来了他的倒计时。资管新规终结历史: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禁止公募产品分级,存量分级基金需在2020年底前完成转型或清盘。
姜国芳时代的申万菱信,也落下帷幕,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经历了行业从草莽扩张到规范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有创新突破的高光时刻,也面临转型阵痛的挑战。其管理风格与战略选择,既塑造了申万菱信的早期基因,也为行业留下了关于公司治理、产品创新与长期价值平衡的思考课题。
2016年-2021年:刘郎的艰难重建
2016年底刘郎接任董事长,接手的是一个后分级基金时代的申万菱信,也被他定义为“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是有阵痛的,从一种路径到另外一种路径的切换甚至比从头再来还痛苦。2017-2019年,每年都有重大事件被舆论关注。
2017年,押注量化投资,但是当年量化小盘基金亏损6.29亿元(2017年净值跌27.03%),规模从6.73亿缩水至3.81亿,成为当年亏损最多的产品,暴露量化策略在熊市中的脆弱性。
2018年,量化投资负责人金昉毅离职(管理规模超50亿),带走“多因子模型”核心策略,年内发布12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权益团队平均任职年限仅1.8年,和刘郎的任职时间一致。
2019年,旗下资管计划认购的“16神雾债E1”违约,风险敞口高达1.12亿元,暴露信用债风控短板,影响机构业务口碑。
但是,转型的阵痛只不过是刘郎发展的一面,另一面则是逐步恢复的生机。
2017年10月,唐俊杰加入申万菱信,担任固定收益投资部负责人,并凭借“申万菱信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A”荣获年度“金基金一年期产品奖”及分红基金奖。
2020年,申万规模重返600亿元。同年,申万菱信(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发力私募资管业务,当年备案产品5只,规模超20亿,为机构业务打开新空间。
2016年他接手的时候,申万菱信收入5.58亿元,利润1.67亿元,管理规模340亿元。
2021年6月,他离任的时候,申万菱信收入6.63亿元,利润1.25亿元(全年数据),管理规模665.11亿元。分级基金占比清零,固收+、量化产品成为新增长点。
这段时间,并没有刘郎公开的讲话记录,但是在他退休时,申万菱信做了一封感谢信,题目是“外修于行,内修于心”并行文:“在5年履职期间,刘郎同志兢兢业业,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推动申万菱信基金在制度建设、人员梯队管理和业务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长租的进步,他带领全体员工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分级基金整改的不利影响,再造了一个申万菱信。”
2021年-至今:陈晓升的投研改革之困
2021年7月,陈晓升成为公司的第三任董事长。
彼时的业界一片沸腾,对陈晓升寄予厚望。他更为市场所熟知的标签则是“证券研究界黄埔军校校长”,申万宏源证券内部认为陈晓升带领申万研究所走出了一条“出思想、建体系、育人才”的价值成长之路。
任职后,申万菱信的自我介绍也有着陈晓升的标签:“投研至善,长期制胜”。
优秀的军师真的可以是好将军么?至少在业绩和规模上,暂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在规模方面,虽然绝对规模在提升,但是行业排名从60名降低到66名(截止2024年末),公司的收入、利润都有不小幅度的下滑。
在其任期,申万菱信还爆出老鼠仓事件,彼时的申万菱信基金经理“泄密”给券商研究员操作“老鼠仓”,最终双双被罚。
在主动权益的人才打造上,申万菱信进展缓慢。2024年,权益投资总监兼研究部负责人付娟离职。
这位2020年7月就加入申万菱信的基金经理,曾管理9只基金(规模峰值超百亿),提出“增量经济”理论,是明星基金经理。但是2023年公司取消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限制基金经理管理数量不得超过5只,解散付娟明星工作室等等,加之公司被监管检查,管理产品亏损严重,付娟最终离职。
纵观每一次改革,都精准打在上一个时代红利者的七寸。
同样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故事再次上演。姚洋(2022年加入)、季鹏(2023年加盟)等“中生代”接棒固收+产品。高付(原私募投资总监)2025年2月加入后直接担任基金经理,打破“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晋升路径。2024年从招商基金挖来贾成东,担任公司副总经理。2025年3月3日,贾成东担任申万菱信新动力的联席基金经理,5月份,公司又为他发行新基金——申万菱信行业精选。
关于发展,总是存在看起来矛盾的两个论调:一个是发展从来没有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帆风顺。另一个是:发展有窗口期,时机稍纵即逝。
2025年,清盘和募集失败,申万菱信常常遇到。这是发展中的暂时困难?还是再次错失窗口期?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截至2025年,公司规模仍在800亿元关口徘徊。在头部机构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这家老牌公募的突围之路,或许比21年前创业时更为艰难。
丨每财网&每日财报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内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电话:010-64607577
手机(微信):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
1、特朗普的“12天期限”游戏:一场瞄准中印的经济讹诈与注定流产的政治表演
2、伤病&直红,特拉维夫马卡比欧冠资格赛不到半场派上全部三名门将,伤病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