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9 10:05 作者:南蛮少主
见微知沪|上海的AI方法论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闭幕。会场周边的交通松了口气,更多的AI企业和从业者则提起气来,上海的AI产业也又要紧一紧步子。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总要谈世界、说全球?必须明确的是,全球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视野。进一步说,WAIC本身也更像视野而非目的,这样规模空前的技术盛会,是上海看待AI方式的外显,是流动而鲜活的上海AI方法论。
第一,关注起点。
大会提出了“AI三问”——数学之问、科学之问、模型之问,其中数学之问尤为值得注意。技术的爆炸式发展过程需要更多的基础支撑,而此次大会将数学和基础研究拉回了人们的视野。
大会期间,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出题,上海四个基础大模型现场解题均顺利完成。当AI的数学能力站上高地,AI for Math还是Math for AI成为新的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认为,发展人工智能要从原始创新抓起,原始创新离不开数学。在学术讨论之外,还有两大国际数学实验室也在大会期间正式揭牌,落地上海。
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数学。今年的大会整体将学术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上,汇集千余名全球专家、举办百余场学术论坛,对于“起点”的关注,除了学术层面的数学基础之外,还有伦理层面的技术向善。
被称为“AI教父”的杰弗里·辛顿在主论坛主旨演讲中表达担忧,人类对待AI像在饲养可爱的虎崽,小时候尚可控制,长大后呢?人们需要找到方法,让AI服务人类又不消灭人类。
数学也好,向善也好,人们总会关注如何“作答”,但有时候,城市通过一场大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是价值所在。
第二,关注过程。
在世博展览馆H4馆,有海内外200余支不足5年的初创战队,创始人中“90后”占比超过40%。这是本次大会初设的Future Tech创新孵化板块。除了展台之外,场内还有60多场“项目对接+技术开放麦”活动。
年轻的方式正在帮助年轻人获得更多被“看见”的可能。他们有人说原本毫无预期,但投资人像潮水一般涌进展位;还有人开玩笑说人多的时候甚至想躲起来。而在另外的平台上,我们看到2021年底成立的MiniMax站上开幕式舞台发言,也看到模速空间的各家企业拥有了更大的展台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这是上海在产业投资领域长期的主张。前有未来产业基金、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这次大会又发布了上海市人工智能CVC基金,首期总规模30亿元。从投资、载体到语料、算力,上海始终致力于为科创企业发展过程提供友好生态。
一个初创企业专区以“Future”而非“Young”来命名,或许,这足以说明更多。
第三,关注终端。
所有观众都会直观感受到,会场内的机器人变多了。去年的18家机器人企业,到今年一跃成为80多家具身智能相关企业。在智能终端展馆内,随便一个位置,目之所及至少5个人形机器人;走路如果不低头,随时可能踢到一只机器狗。
即使没有进过展会,你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在馆内打拳击的机器人。而现场所见的远不仅仅是拳击,机器人可以是流水线工人、木匠师傅、超市营业员、饮品调制师、手术医生、啦啦队员……它们也不只有人形,还可以是四轮驱动、轮椅形态、辅助外骨骼……
终端看得见实体,场景看得见实效。智能终端展馆宛如一个未来生活的微缩空间,人机共存的生态就在眼前。
除了具身智能以外,大模型企业也有了更多的应用落地,更多的企业将智能体作为发展目标。办公场景下,语音实时转录打通多国语言,ppt自动生成也无比丝滑,而“AI+”的力量已然嵌入医疗、教育、健康、政务、电力等方方面面。
自动驾驶亦然,大会场馆周边约30公里路网皆是公众自动驾驶体验区,上海也在大会期间发放了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真无人”的自动驾驶商业运营时代将要到来。
科技终究要改变生活,而终端是人类面对科技时握住的“手”。场景往前延伸一步,未来就更近一步。
WAIC年年举办,年年不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上海对于AI不断思考的体现,是这座城市的AI方法论不断完善丰富的进程。
今年的大会还有一个特点,不少人都在感叹观众当中孩子多了,也许更直接的原因是机器人多了。但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看着观展的孩子总让人浮想联翩:再过十年,他们的日常生活会不会到处是机器人?又或者,他们的双手会不会创造出新一代的机器人?
郁斐 设计
2、奥维耶多主席:只要还有希望,我们就会为签下约维奇而努力,奥维耶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