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研发人均年薪百万,这家芯片巨头又要IPO了,芯片 年薪

时间:2025-07-29 13:23 作者:谢律

研发人均年薪百万,这家芯片巨头又要IPO了,芯片 年薪

一家中国芯片企业的十年沉浮录,再度迎来耀眼的资本时刻。

2025年7月11日晚,被业界誉为“IC设计业海归第一人”的科学家杨崇和,带着澜起科技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

此刻,他再一次站带领企业站上新的起点——这是他继2013年登陆纳斯达克、2019年登陆科创板后,第三次带领企业冲击资本市场。

就在其申请文件公布两天后,一份净利润同比翻倍的业绩预告令市场侧目: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达11亿至12亿元,同比增长85.5%至102.36%。

在业绩再迎辉煌的背景下,公司账上趴着超80亿元资金。薪酬配置上,创始人年薪高达999万,研发人员人均年薪百万,显然已位列行业头部。

从电视机顶盒芯片起步,到全球内存互连芯片龙头,澜起科技占据了该领域36.8%的市场份额,其产品已成为AI服务器不可或缺的“数据血管”。澜起科技也成为名副其实的“AI卖水人”。

芯片“老炮”的三次攀登

现年67岁的杨崇和,是业内公认的“IC设计业海归第一人”。

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博士毕业后,杨崇和先后在美国国家半导体、英特尔等巨头担任核心技术岗位。1997年回国后,他参与创办了国内最早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新涛科技,该公司2001年被IDT以8500万美元收购,成为中国首例成功退出的半导体创业案例。

2013年,澜起科技在纳斯达克敲钟,成为当年中国半导体行业最耀眼的明星。当时公司的核心业务是智能电视芯片,但杨崇和已敏锐嗅到危机:消费电子芯片门槛低、竞争激烈。且公司遭遇做空风波,于是在上市仅14个月后,他做出惊人之举——联合中国财团完成私有化退市,全力转向数据中心芯片研发。

“我们看到了云计算带来的内存接口芯片机遇,这需要长期研发积累,但一旦突破就能建立护城河。”杨崇和在2019年科创板上市时如此解释当年的战略转向。这一定位精准抓住了DDR4内存升级窗口期,2019年登陆科创板时,澜起科技成为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中最受瞩目的芯片企业,开盘价较发行价暴涨268%。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2018年,澜起科技与英特尔合作推出津逮服务器平台,试图打造国产化AI服务器标杆。但随着GPU成为AI算力核心,基于CPU的津逮平台迅速边缘化——2021年该业务贡献8.45亿元收入,到2023年上半年竟萎缩至500万元。

再一次来到关键隘口是在2023年。面对生成式AI的爆发,公司再度快速调整方向,将互连类芯片作为突破口。2024年,公司三款高性能运力芯片(PCIe Retimer、MRCD/MDB及CKD)销售收入达4.22亿元,是2023年的8倍,成功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如今,澜起科技已拥有270项专利,不仅是全球最大内存互连芯片供应商,其2024年市占率36.8%,更是全球两大PCIe Retimer提供商之一,并率先推出革命性CXL MXC芯片。在AI数据中心的核心地带,这家中国企业的技术话语权正与日俱增。

AI浪潮下的“印钞机”,研发人均年薪近百万

作为“AI卖水人”,澜起科技2024年的财报确实令人惊喜:

首先是营收和净利润大幅跃升。2024年营收36.39亿元,同比增长59.2%,净利润更是同比激增213.1%来到14.12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更显强劲——仅半年净利润就达11-12亿元,快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这一切背后,都是AI浪潮掀起的功劳。招股书揭示,公司核心增长引擎来自两大方向:DDR5内存接口芯片随AI服务器需求激增,以及三款高性能运力芯片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运力芯片销售收入达2.94亿元,同比增幅继续维持高位。

还有就是产品结构的优化。随着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公司综合毛利率持续攀升。2024年,三款新芯片产品收入占比达11.6%,而到2025年上半年,该比例进一步提升至约11.2%(基于26.33亿元总营收计算)。

更关键的是,这些芯片正是解决AI算力瓶颈的关键——PCIe Retimer芯片能解决高速信号传输衰减问题,让GPU与CPU、存储设备的“对话”更高效。

与同业对比,澜起科技的盈利能力尤为突出。在内存互连芯片领域,其36.8%的市占率已超越瑞萨、Rambus等国际巨头。而高达213%的净利润增速,远超许多依赖政府补贴的半导体企业,显示出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利润转化为现金的能力是检验芯片公司成色的试金石。”一位行业分析师如此评价。

截至2024年末,澜起科技账上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达86.27亿元,且无任何银行贷款。2022-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11.23亿元,堪称“现金奶牛”。

2024年,澜起科技给两位创始人均发放了999万元的税前报酬。此外,公司对研发员工亦毫不吝啬。澜起科技2024年研发人员占比74.65%,人均年薪近百万元,合计发放薪酬约5.33亿元,显著高于同业。

六年蛰伏后的价值重估

有投资人发问:账上资金高达80多亿,为何再度赴港募资10亿美元?

这背后与战略密切相关。

2013年纳斯达克上市、2014年私有化、2019年科创板IPO,再到如今的港股冲刺——澜起科技的每一次资本动作都伴随着业务结构的战略调整。

2019年科创板IPO时,英特尔通过旗下公司持有9.1%股份,是重要战略投资者。当时澜起科技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尝试在国内推动津逮芯片的推广。但随着津逮平台式微,英特尔逐步减持。

而近年来,随着AI云计算行业以GPU为主架构的确立,澜起科技再度迎来第二增长曲线。此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中资背景股东持续加持,股东层面的变化也侧面反映了国产替代趋势。

此次澜起科技港股IPO的募资将重点投向:互连类芯片前沿研发(包括DDR6预研)、全球化商业能力建设、战略并购等。招股书也明确写道:“运力已成为AI算力系统功能的基石,互连的重要性预计将继续增长”。

行业风口正呼啸而至。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4-2030年,内存互连芯片市场规模将从12亿美元增至5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7.4%;PCIe/CXL互连芯片市场将从23亿美元膨胀至9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6.7%。驱动这一增长的是AI服务器出货量的激增——预计从2024年的200万台增至2030年的650万台。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业绩爆发,澜起科技的股价在过去六年近乎停滞。2019年科创板上市首日收盘价(前复权)约88元,2025年7月14日仅报82.71元。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这反映了投资者对当年津逮战略失误的“记忆折价”。因此,在新业绩的带动下,也凸显了此次港股IPO价值重估的意义。

另外,此番港股IPO也有助于提升其品牌国际化认知度,增强与海外客户、尤其是云计算及AI产业链合作方的信任度。

Top

1、17点女足亚洲杯抽签⚽卫冕冠军中国女足落位二档,12强争8出线

2、广州疾控提醒:这两个时段记得关门关窗,广州关闭

3、泰国代理总理:泰柬发生小规模冲突 边境局势现已平静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tuanjian7.cn/NEE/detail/sfimab.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谢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