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咖啡主理人密度比上海还高?” 跑到悬崖上喝美式兑茅台的贵州人给一线牛马看傻了
上海人要喝爱喝能喝咖啡从来不是新鲜事。
但上海人都不信,上海,竟然在喝咖啡上败了?
著名咖市上海曾凭借553家咖啡馆的体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但最近被二线城市贵阳“反杀”。官方数据显示,这座常住人口约600万的西南山城,坐拥3000多家咖啡馆,以每万人5家的密度,碾压上海(每万人2.85家)。
贵阳不仅赢在店多,还有冠军多。
最近贵阳选手彭近洋捧回2025世界咖啡冲煮大赛的冠军奖杯,同款“冠军咖啡”在这个西南小城如今已经火到一杯难求,不少游客游客排队一小时只为喝一杯“冠军味”。
是的,游客而非本地人,看着家门口满堆满堆的人,贵阳人也纳闷:“谁在排队?在排什么?到底哪个贵阳人会为喝咖啡排队啊。”
在上海喝不好咖啡,是要被开除沪籍的。
上海咖啡的精髓在于主理人,主理人本人学历和知识阅历多少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要对中英法三种语音的混合造词能力有深刻学习,学习成果主要展现在店名上,越是拗口越叫懂得上海咖啡。
这份你不懂上海咖啡的感觉会在入店以后达到峰值,主理人会从豆子产地开始讲起,到庄园、发酵工艺和处理工艺一路输出,最后一一杯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要价七八十元的价格作为彰显咖啡privilege的完美结束。
网友笑称小摊店主到了上海都升咖成为主理人,“黄浦区遍地开花的咖啡主理人都让人有点潮得不敢进。”
图源:抖音@李蠕蠕
却没想到,在贵阳,咖啡主理人才是真正的密集。
在这座每万人拥有5家咖啡店的西南城市,主理人或许在外语造词能力上稍逊沪市,但有一点却赢得彻底——冠军,据说至少有两位数的咖啡大赛冠军隐秘在贵阳各个咖啡馆里,甚至还有不少兜里还揣着国际赛事裁判证,圈内更是流传“在贵阳比赛拿个名次,相当于全国赛的入场券提前到手”的说法。
所以当你在上海喝咖啡是为了保全沪籍时,千里迢迢来贵阳喝咖啡的人只为一杯【冠军味】。
冠军味也极其具有本地特色。这些年贵州bristo勇闯北上广,给一线牛马一些山野自由的冲击,到了咖啡这儿,从口味上主打酸辣鲜香的野味:
人人喊打的折耳根开始入美式,据说褪去腥气后的“黑暗料理”,只留下舌尖上的草本清香,“没有一根折耳根逃得出贵州”冠军大师都懂得;
让瑞幸凭借着加入白酒风味厚奶的酱香拿铁让全国年轻人疯狂时,贵州主理人已经端上了货真价实的茅台Dirty让年轻人感受冰火三重奏的微醺感。还有融合酸甜与焦香的刺梨冷萃、带着清香与辛辣直冲天灵盖的木姜子特调,和苗家米酒融入咖啡油脂,贵州人做起来咖啡来,就差把山头直接给塞杯里尝尝。
当然,贵阳主理人也会拿捏漂亮饭精髓。懂“手机先吃”的规矩,自带氛围感的京都艺妓和橘光反转爱尔兰咖啡,成为妥妥的出片担当。
图源:小红书@日落后就逃跑、@CheesenTea
有趣的是,比起当地人对咖啡产生狂热兴趣的,还得是来贵阳玩的游客——他们在笔记里记录宝藏咖啡馆,评论区里常出没被反向种草的贵阳人。
当地咖啡店店主小皮(化名)告诉我,游客们喜欢尝鲜和体验带有“黔味”的一切。不过,哪怕没有创意特调,游客也普遍表现出更高的探索欲。他们会仔细研究菜单,主动询问推荐,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豆子和做法。
在他看来,游客来这不光是为了喝咖啡,感受贵阳本地咖啡馆的氛围,同样是此行的重要目的。
在北上广,选择在三四十度的室外喝咖啡,没有冷气风扇等设备降降温,大概率会汗如雨下或闷热得头晕。
但来贵阳,只要你有一双能爬山路的好脚,感受北纬26度的最佳温度和湿度之余,还能欣赏到窗外飞流直下的瀑布。
如果觉得还不够“野”,那就出了贵阳再往南边走,戴上安全帽,系好安全绳,双脚悬空地嘬一口悬崖咖啡,city walk变成climb mountains,比上海人更松弛的是“看淡生死”的贵州人。
图源:抖音@新华社
但遗憾的是,想来这去除班味儿的一线牛马,可能没有想到千里迢迢来到山里,还是躲不过卷的宿命。自从冠军接二连三冒出后,特种兵式旅游的风也吹到这儿——有人一天8杯,有人喝到心悸去急诊,这届咖啡信徒硬是将咖啡喝出行为艺术,身体力行“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
“跑去贵州喝一杯冠军咖啡,结果啥都没喝出来?”
不过,冠军也有翻车的时候。不少兴冲冲去打卡的人到了现场发现,风味没有网传的惊艳,店员的态度不尽人意。有人直言,得冠军的是人而不是店,普通消费者未必能尝出冠军亲手制作与普通店员出品的差别。
为了一杯感知可能模糊的“冠军味”,在长队中耗费时间,性价比成了共同的槽点。到头来都市焦虑没有缓解,这咖啡却越喝班味儿越重。也难怪四月份就跑去贵阳玩的朋友直言,与其喝上一杯感觉差不多的咖啡,不如去试试本地传统小吃冰浆——中国人自己的Gelato。
摸清咖啡的风味,对于舌尖不敏感的人来说,难度不亚于雾里看花。记得在咖啡馆打工时,看着眼前黑不溜秋的浓缩液,我咂摸了半天憋出个“酸”,疑惑着其他人如何说出“莓果”“柑橘”这些词汇,寻思着“前调”“后调”是什么“黑话”。干了好几年的同事表示也能理解,念叨着这行有时没个准谱儿,好喝不好喝全凭顾客一张嘴。
不过,就像鲁迅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界上本没有爱喝咖啡的牛马,咖啡喝多了,也就成了能品出刷锅水和好豆子的大师。贵阳的精品咖啡店里冠军多,学霸们喜欢传道授业解惑方式也更加“i人友好”——比如GTS coffee为顾客制作“如何冲煮咖啡”的卡片,对的咖啡为每款饮品准备介绍牌。
不藏着掖着的贵阳人,注重引导顾客的同时,也讲究同行间的互助:吾界咖啡举办咖啡师赛前训练营,乔治公社主动组织行业分享会,黑石咖啡热情接待着被其他家咖啡馆推荐来的客人。在贵阳的冠军江湖,不讲刀光剑影的较量,只有咖啡香走街串巷。你帮我搭把手教新手,我替你引个客探个路,同行更像是共同培育市场的邻居。
就算你还是喝不出焦糖和果香的差别,这也是独一无二的冠军味。
图源:小红书@Alice、@困困汪崽
在上海,牛马有自己的搭子文学——一杯精品咖啡不是提神工具,就是续命指标,或者更猛一点,两者皆有可能。
《2024年上海咖啡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普通上班族是上海咖啡消费的绝对主力(84.2%),写字楼下成为消费的高频区(59.2%)。买杯咖啡的工夫,看似远离工位,其实处处是工位。如果看到有人在排队时对着手机屏幕手指纷飞,在卡位上激情畅聊,别怀疑,十有八九是在冲KPI。
如果喝咖啡这事儿也可以算进KPI,那么日均200万杯、年人均外卖8.5杯的数据得为上海人每天的工作贡献多少业绩。
但以精致闻名的上海人,不仅拿捏效率,对“出片”还有高追求。为了一杯“零下八十度”咖啡,他们可以在暴雨中排队。精心选择高脚杯、盖碗或中古风器皿,再来一个360度无死角的摆拍,谁说生活中没有小美好呢?就算是续命水,上海人也要细品出腔调和仪式感。
图源:抖音@百姓关注
但对于贵阳人来说,下午拐进街角咖啡馆,喊一声“老样子”,就跟成都人走进茶馆一样稀松平常。这些常客,可能只是打工间隙出来摸个鱼的上班族,或者是等孩子放学时消磨时光的父母。
在贵阳,咖啡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个地方侃大山——到这里你才发现,星巴克主打的第三空间时髦概念,是本地人的日常。
学生时代混迹去茶山(俗称贵阳版星巴克),等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后,学着灌下精品espresso。一个贵阳人在成长中的口味可能会变,但对“铲烂条”(聊八卦)的热情从一而终。喝什么、咖啡品味有多浓,不是关键,只要手上这杯饮品不耽误自己“铲”就好了。
世界冠军彭近洋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上海客人更在意整体体验,贵阳客人更在意第三空间的呈现。”
这句话翻译下来是,上海人喝咖啡像是在搞田野调查,喜欢细究豆子的前世今生。贵阳人则简单粗暴得多,有没有故事不重要,出品稳定、地方自在就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二十多年前本土品牌去茶山扎根贵阳时,就已经瞄准了“第三空间”。
图源:抖音@动静贵州
贵阳当地人最地道的喝咖啡方式,是随便找个矮凳坐着,左手一杯冰美式,右手一份洋芋粑或豆腐果。
贵州人把咖啡喝成了一种悠哉悠哉的生活方式,但不代表贵州的咖啡就悠哉。
在2012年之前,中国市场还被速溶和商业咖啡主导,精品概念尚在襁褓之中,贵阳却早早嗅到了风潮。当“悦读时光”的暖黄灯光第一次照亮文昌阁的老巷,“土壤咖啡”的手冲壶在省府路小楼里倾注出优美的曲线时,这座山城开始为中国的精品咖啡故事起笔。
图源:小红书@AttentionStore复古咖啡店、@俊毅
如今外卖商战打得火热,价格战对精品咖啡形成冲击,贵阳却成了“挤满手冲冠军”的咖啡圣地。数据显示,除瑞幸咖啡、星巴克等连锁品牌外,超过3000家的咖啡馆里,贵阳本土咖啡品牌有1248家。
也就是说,贵州人在咖啡馆铲烂条时,也必须铲得舒适,即使多花钱。两年前《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的结果给出了证据——在“愿意花钱取悦自己”的榜单中,贵阳位居全国前五,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那么,贵阳人这份舍得为生活花钱的底气从何而来呢?有人追溯至抗战时期,逃难的江浙移民迁入贵阳,连带着海派的精致生活方式一齐带入山城;有人觉得是贵州省内的有钱人扎堆省会,抬高整体消费水平;也有人表示受歌舞尽兴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贵州人对快乐的追求深入骨髓。社交平台上,评论区也有本地人现身说法,在吃喝玩乐上,贵阳人从不亏待自己。
早在20世纪90年代,贵阳出租车的起步价就已经达到8元,位居全国前列。千禧年之初,贵阳人就已甘愿为一杯去茶山的饮品支付近30元的高价。大街小巷里,除咖啡馆外,1200余家精酿酒吧星罗棋布,密度直逼北京、上海。不管在哪个赛道,贵阳人都致力于把花钱当成生活态度。无论放到什么时候,这都属于一种超前的精神状态。
将视野再拓宽会发现,“活在当下”的贵州精神其实早就出圈。有人说天津有梗,贵州有“活”。街边、地铁车厢里,发现随处大小躺的男女老少根本不足为奇。自动麻将机几乎是家庭标配,搓麻声里,讨论的是今晚夜宵局去哪里喝酒划拳。至于工作,可以明天再说,因为生活必须得今天过好。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贵州人一年到头都在办酒席还不够,还主动涉猎篮球。当“村BA”的野性呐喊响彻台江县篮球场的夜空,上万村民为球手忘情欢呼时,这片土地对生活本真的热爱更是展露无遗。
难怪有人说,贵阳人在二线城市里过着一线城市的生活。不刻意,不紧绷,在咖啡香里闲聊唠嗑,在巷弄间自在游荡,这份根植于日常的松弛,才是五湖四海的信徒们被贵阳咖啡种草的根本原因。
编辑|橘总
作者|阿勾
设计|胖兔
封面图源|小红书@mia
1、OpenAI 正招兵买马,明确打造“下一代全球最具创新移动设备”
3、特朗普称早已与爱泼斯坦断交:他不止一次“背叛”我,撬走我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