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1 13:09 作者:不死鸟卡恩
郑春荣:德国新总理的涉华表态,为何比往届更谨慎?,德国人郑国恩研究报告
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欧盟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达成初步贸易协议。隔天,欧元遭遇近2个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多位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对协议表达担忧和不满。
欧洲尤其是德国如何看待这份协议对欧洲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何欧洲一边强调战略自主、一边在安全、能源等领域加强对美国的依赖绑定?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欧洲如何平衡与中国的战略靠近?
就相关话题,观察者网对话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
【整理/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欧盟领导人与特朗普达成的协议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法国等国家带头表达了激烈立场。相比之下,德国方面似乎并未作出过于强烈的反应。您认为美欧之间的这份协议是否符合德国政界和商界此前的预期?
郑春荣:这要看我们如何定义“预期”。从某种角度看,德国国内确实存在不同层次的期待——有些是较高的期待,有些则是“忍气吞声接受”的底线预期。从德国经济界角度来说,肯定存在不满的声音。他们担心,目前宣布的15%关税以及附加条件会对本已疲弱的德国和欧洲经济造成更大压力。何况,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身就受到削弱,关税政策的变化势必影响德国GDP的增长率和出口表现。
总体来看,德国经济界的反应是比较失望的,并认为接下来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而在德国政界层面,可能起初的期望较高,但最后只能选择接受这个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无奈的务实选择”——毕竟往好处想,欧洲避免了30%的惩罚性关税,也避免了与美国爆发全面贸易战,贸易战对于德国经济来说无疑是个更糟糕的情景。
郑春荣:这的确会对德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构成实质性冲击。首先我们要明确,目前双方仍处于达成框架协议阶段,许多技术细节尚未明确。例如,欧洲承诺对美国7500亿美元的采购额到底如何计算、是否所有产业都一律适用15%的关税、是否存在额外附加条款等问题,目前都没有清晰答案。此外,特朗普和冯德莱恩的讲话内容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
因此,从产业链重构和供应链调整的角度看,德国和欧洲的企业确实可能因成本核算和竞争力考量,逐步向海外尤其是美国转移。但这一过程不会立刻发生,因为还需要时间观察后续关税政策的具体落地,以及特朗普是否会“变卦”这种不确定性。
欧洲企业也会保持审慎态度,因为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即便按照目前的协议达成一致,特朗普未来是否会推翻协议仍未可知。
更何况在本届欧洲议会选举之后,冯德莱恩主席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权力集中程度也很高,这部分源于一些大国的政治地位受到相对削弱。
观察者网:美欧之间初步达成关税协议,也标志着特朗普2.0时代跨大西洋关系的一个重要节点。此次协议包括欧盟大量采购美国能源和军事装备。这是否加深了欧洲在能源与安全领域的对美结构性依赖?欧洲围绕所谓“战略自主”的讨论是否已被边缘化?
郑春荣:我不认为“战略自主”已被完全放弃。恰恰相反,特朗普2.0上台后,反而让欧洲内部的战略自主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他一直是欧洲战略自主的积极倡导者。
但战略自主如何“落地”的问题,在欧盟内部存在不同理解。例如法国主张开发独立的欧洲军工体系与武器系统,而德国的看法比较平衡,认为战略自主并非要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脱钩”,而是要在维持对美依赖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自主行动能力。这种“双轨”路径更符合德国的现实考虑。
以军备为例,德国认为完全自主研制武器系统成本高昂、周期漫长,难以实现短期替代,因此继续依赖美国仍是现实选择。包括在核安全保障上,抛开美国仅仅依靠法国(甚至英国)也是不够的。
此外,近期欧洲在北约框架内不断强调与美国加强协同,包括北约秘书长吕特之前在峰会上说了一通讨好特朗普的话,都是想办法通过做出一定的让步以“留住特朗普”,这说明欧洲的对美依赖并未削弱,甚至在有些方面更是有所加强。毕竟关税博弈不仅仅是一场经贸谈判,而是要对美欧安全防务合作等问题做通盘考虑。万一欧洲的立场强硬到让特朗普甚至在防务领域也“甩手而去”,这显然不是欧洲想看到的。
所以,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欧洲人在提升战略自主的能力,包括提高军费开支、加大对自主研发武器装备的投入,这和过去相比,肯定会带来防务自主能力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在能源、经贸、军工等领域也同步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或者说绑定。因此,从总体效果来看,欧洲的战略自主提升仍非常有限。
观察者网:在当前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欧盟上周与中国开展了高层接触,同时,又陆续在产能、补贴、市场准入等议题上提出强硬立场。这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边谈边脱钩”的现象?在目前的局势下,欧洲会不会考虑战略靠近中国?
一方面,他们希望与中国保持合作,为自己争取更大外交行动空间;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以中美对抗为背景,出现了“待价而沽”的心态:既然中方想要加深合作,便顺势提出一些无理的要价或要求,甚至将中欧关系与俄乌冲突等问题捆绑,并施加各种附加性要求。
观察者网:到目前为止,您如何评价默茨政府相较上届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延续性和未来走向?短期内德国总理的访华是可以预期的吗?
最后,与上一届三党联合政府相比,当前德国政府的内部协调能力明显增强,默茨对各部委的掌控也更加稳固,包括外交部长、经济部长的人选都出自基民盟,也聘请了一批专业人士担任政府高官。默茨本人也具有经济界背景,对中德经贸合作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基于目前信息,我认为他在下半年访华是有较高可能性的,中德之间在经贸领域加强务实合作依然值得期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1、“外媒论中国”第27期|美国把欧洲推向中国?还是中国拉欧洲布局?
2、美团呼吁抵制“内卷式”竞争:不强制商家补贴,保护商家自主定价权
3、俄地震部门:堪察加半岛近海强震后测到约千次余震,俄罗斯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