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9 22:55 作者:姗姗来迟V
太硬核!国家普遍性发钱,什么信号?,国家发钱是不是真的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增收、减负,全国版的育儿补贴来了。
根据补贴方案,国家基础标准是3600元/年/孩,补贴到3周岁,新生儿可拿满最高1.08万,而在3周岁之内,也可以按月领补贴到3周岁,8月下旬开领。
补贴不仅没附加条件,身上还有不少Buff:
1、育儿补贴免征个税;
2、在低保、特困救助认定上,不计入家庭收入或个人收入;
3、地方可适当提标;
大概算算,未来3年,每年大约1200亿,覆盖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8000多万户。
这笔钱谁来出呢?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按照以前民生项目转移支付的比例,大约东中西部中央承担比例在50%、60%、80%。
3600元/年,是补贴的下限,地方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当然了,钱肯定是自己出了。
其实,地方的生育补贴更早一点。
2021年,四川攀枝花第一个“发钱”,之后不少地方跟上,省市区都有。
比如,云南省二孩补贴总额0.44万,三孩0.74万;哈尔滨市,二孩补贴1.8万,三孩补贴总额3.6万;武汉的东湖高新区,三孩可补贴1万/年,补贴到6岁。
也有企业主动发补贴的,比如一直关注人口问题的梁建章,在携程搞了“成长礼金”,司龄3年以上,一个孩子最高可补贴5万元。
但是,早期的育儿补贴,基本都是补贴二孩、三孩,对第一胎的补贴很少。
今年3月,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育儿补贴,无论是金额、年限还是覆盖面,都是全国最高的了。
呼市的补贴标准是10000元/年,一孩一次性发放,二孩补贴5年,三孩及以上补贴10年。
现在的补贴格局就是,国家保底,省市区补充,企业自主。
发钱,肯定是为了促生育,那么,发钱有用吗?
当然了,如果想实现人口逆转,肯定是没戏,但是对瓦解“社会性的不孕不育”,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最重要的,就是阻止生育率的极速下滑。
其实,全球主要国家,都把发钱当做拉动生育的武器。
比如法国,可以说是高福利拉动生育的典范,什么生育补贴、家庭津贴、儿童养育津贴等都用上了,而且,按孩子的数量递增。
简而言之,“你生,我就给钱”。
法国每年在这些补贴上的花费,就有800亿欧元左右,而在法国,生个孩子,大约能拿到5万欧元左右的补贴,约合人民币40万。
但是,发钱也没让生育率上去,20年的时间,总和生育率从1.99到现在只剩下1.59,不过也高于欧洲的平均水平了。
而日本也在不断提高儿童福利,基本覆盖从胎儿到高中的每个阶段,2023年开始,又提高到每年3.8万亿日元,日本全民帮助国家养孩子,来保生育率。
日本在2005年负增长,2015年出生人口跌破百万,2025年,预计自然增长-100万。
现在,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15了,没跌到零下,全靠砸钱。
如今,我们的国家级的育儿补贴也开始了,而且从数额看,只是起步阶段,能够循序渐进,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021年以来,不少生育支持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了。
比如,生育政策优化,三孩放开;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支出,有了个税抵扣;在婚姻法中,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把辅助生殖纳入了医保。
而每年1200亿的补贴,就是生育支持体系中的一环。
这些政策,主要是创造条件,让大家敢生。
最近,还有两大招在路上。
一个是《住房租赁条例》,这个看似跟生育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条例里面有一句话:
“国家鼓励出租人和承租人依法建立稳定的住房租赁关系,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啥意思?租购同权。
以前,也说租购同权,但是都在地方法规里面,在地方上创造机会来实现,现在,进入到全国性文件当中,从上到下推动,这个权利想要实现,就相对容易很多。
那么,未来的科教文卫里面的教育,比如孩子入学,就简单很多。
另外一个,“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
一直以来,家长们为学前教育承担比较高的成本,公立500-1500元/月不等,私立2000-20000元/月不等,每年下来,也不少钱。
在逐步免费后,公立机构、民办机构并立,保证多元选择的同时,公立机构还是能够作为普惠性的机构来托底。
而在这上面省下来的钱,绝不亚于育儿补贴。
这几年,生育政策逐渐从限制转向鼓励,各种支持,也在逐渐跟上,让大家敢生,起码,生育的直接成本以及隐性成本,都在下降中。
1、为什么清朝洋务运动失败了,而日本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呢?,清朝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2、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英飞凌分拨中心(中国)在沪开工建设
3、一支粉笔绘盛夏:大学生支教团队的山区教育实践,2021山区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