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中国经济不惧贸易战,但仍要破除几个流行认识误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朱天】
中国经济上半年实现了5.3%的GDP增长率,这是中国经济对内面临复苏压力对外面临关税威胁的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再次把有力提振消费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八点指导意见的第三条,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
可见,中央宏观政策对投资和消费,并未厚此薄彼。但经济学界最近几年就“扩消费还是扩投资”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且往往更偏消费。6月初,观察者网发布了经济学家余永定的文章《不存在“消费驱动增长”,“十五五”应再推类似四万亿的大项目》,引发诸多反响。6月底,天津举办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有学者发言称“除非中国成为消费大国,否则它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大国”。随后,再次激发起了“投资与消费之争”的讨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天教授在这篇万字长文中试图说明,无论是事实和数据还是经济理论,都不支持“中国消费率太低、投资率太高,宏观政策要以提高消费率为目标”这一流行认知。作者还指出中国经济早就不是出口为导向,因而也回答了为何中国经济得以从容应对外部挑战;此外中国扩消费政策一直存在,甚至中国经济已经形成“消费拉动”的局面,但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下滑,因为长期而言,高投资率才是推动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因此,作者明确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需求都不足,是消费和投资的总量与总供给能力相比不足,而不是流行言论所谓“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因而中国宏观政策的目标,既要增加消费,又要稳住投资。
那么中国经济持续三年通缩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手段来扭转这个状况,经济学界和评论界有很多的讨论和观点。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当前主要是需求不足问题,至于是应该把政策重点放在提振消费上还是增加投资上仍有争议,但主流认识还是偏向于消费,认为中国必须改变消费率过低的状况。
保罗·克鲁格曼关于中国投资太多消费太少的观点,影响了一大批经济学者
他不止最近这么说,2015年他在上海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认为中国应该以更多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过那时候他也承认说:“我不是中国专家,我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听别人说的”【2】。
疫情三年里,中国经济自身需求受到抑制,但生产供应链情况还可以,叠加西方财政刺激,经济复苏较快,2022年中国的出口占比上升至GDP的20.3%。中国出口占比在2023年略有下降,至19%,2024年略有上升,至20%。这个比率比美国的11%高很多,但是和其他大的经济体(如日本、印度)差不多,比墨西哥(37%)等相对较小的经济体低很多,也远低于世界中位数水平(约38%)。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经济早就不是靠出口拉动的了。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图2.商品与服务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因为GDP是个增加值概念,而出口是个总值(或者叫毛值)概念,所以更恰当的内需概念应该是GDP - 出口的国内增加值部分。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部分占比据估算约75%。【3】所以按照这个定义,中国内需占GDP的比例大约是85%,与绝大多数国家相比,并不高。按这个定义,美国的内需占比达到90%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美国内需占比最高,紧接着巴西、中国、日本和印度都差不多水平,是内需占比次高的国家。
四、中国不止关注投资和生产,更强调消费
克鲁格曼教授说中国政府只专注于生产和投资,而不想增加消费。事实几乎恰恰相反。
早在二十多年前、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说过:“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这句话放到今天也不违和。
此后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表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所以在政策目标上,中国政府在过去二十年里显然不只是关注生产和投资,反而是更加强调消费。
1、“生命最初的指令”如何被启动?《自然·通讯》发布上海科研团队成果
2、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接待全球观众突破100万人次,大阪世博会logo预言
3、Lhasa's mountain landscapes flourish in 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