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04:36 作者:李木米
这届年轻人,正在为归属感疯狂买单,归属感强烈
作者:Max
他们热衷拼单外卖和性价比商品,喜欢扎堆但却社恐、愿意为演唱会前排门票支付月薪3倍但却也要为省3元使用5个比价APP,他们极致追求个性,也在不同社交场景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消费面孔。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Z世代年轻人——Z世代,也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他们讲究个性,喜欢价值观驱动购买,在生活当中,他们通过B站、豆瓣等平台聚集,形成了汉服、电竞、盲盒等数百个细分圈层,然而他们却感到异常孤独,渴望寻找归属感。
尼尔森报告预测,到2030年Z世代将贡献全球12万亿美元消费力,读懂这群“挑剔的鉴赏家”和“理性的梦想家”,就是掌握未来十年的商业密码。
社恐却爱扎堆,这届年轻人其实很热情
作为“数媒土著”,Z世代是线上社交的“拥簇者”——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B站、豆瓣、小红书,Z世代都喜欢通过社交方式表现他们的个性及观点,甚至完成消费。
在他们看来,微信就是工作,小红书是生活,抖音是娱乐,微博是兴趣圈子,是否有共同的消费行为则是获得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比如,泡泡玛特“MEGA系列”在闲鱼/小红书的溢价交易中,其支付意愿主要体现在收藏价值及社交圈层的身份认同标签上。类似地,限量版运动鞋的抢购热潮,实际穿着率并不高,但在二手市场的转售价值和拥有者的社交谈资价值却极高。
这代人正在推动消费市场从”功能满足”向”价值共鸣”的范式转变。他们的选择不再仅仅基于产品本身,而是综合考虑情感体验、社会价值和自我表达。
社交及不同的圈子交流是他们获取信息、获得身份认同的主要方式。
98后Kathie就是其中的典型——深夜的手机屏幕前,刚结束《世界之外》游戏对战的Kathie, 习惯性的点开微博,刷着另一款她同样喜爱的国风MMO游戏《浮生忆玲珑》,原本只是随手一刷,却被评论区的各个网友点评所吸引,于是开始加入《浮生忆玲珑》圈子当中。
而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Kathie更喜欢独处——虽然喜欢凑热闹,加入不同的微博圈子进行交流,但现实生活当中的她却截然相反,不仅将生活与工作隔离、将线上与线下隔离,而且还给每个位置一个单独的位置或时间,各种角色并无交集。
对此,Kathie将其自我总结为:“我是一个爱扎堆的社恐,我孤独但却不沉默”。
圈子社交 他们通过话题寻找归属感
有媒体曾总结说,这届年轻人社交是线上蹦迪、线下社恐、在线不回复。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奇怪,然而用Kathie的原话,“他们其实并不理解我罢了,因为我并不喜欢线下,也不想无效社交,我们需要的是跟我们有共同话题的交流及朋友”。
一方面在线下相对无言甚至有点木讷,然而另外一方面,在社交网络中,他们是最热情的存在,拥有无数志趣相投的朋友,聊共同的话题,做喜欢的事,这就是这届年轻人的另外一面。
以二次元为例,据2025 年最新发布的《微博泛二次元内容生态研究报告》显示,这片曾经的“小众圈子”已成长为可容纳5.03亿用户、近6000亿市场规模的超级生态,其独特的“社交化表达 + 创意赋能”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消费范式。
再比如,微博有一个话题,#社恐的崩溃日常#,数据显示,该话题已经引发5.3万讨论,9555.8万阅读,我们可以想象这届年轻人就这个话题讨论有多热烈。
由此可见,不少“线下静音、线上蹦迪”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却个个是“社牛”的存在,在微博上面,各种各种的兴趣小组、话题圈子,这届年轻人闪现其中,自由自在的表达他们的观点,他们将微博视为可以暂时“放下”自己,让自己回归自己,真实的表达,放肆的发疯的地方。
其中,超话无疑是这届年轻人最集中扎堆的社交新阵地——作为一个 “一个包含多元化兴趣讨论的社区集合”,与年轻人的多重身份“不谋而合”,这让更容易通过不同的身份切换获得不同的社交身份。
即使是仅有少数人关注的冷门兴趣,也能通过超话社区找到优质内容和深度互动伙伴,真正做到了“大众有热度,小众有归属”的圈层生态。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很无聊,但在这个物质高度充沛的时代,他们获得的就是这个现代社会所稀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被误解的年轻人:线上蹦迪 更愿意“为爱发电”
不过,如果说年轻人只是单纯的喜欢“线上蹦迪”那你就错了,且大错特错。
“我们虽然是线上社牛,但是我们是因为热爱而社牛,我们愿意‘为爱而发电’,我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我们的观点,其实很多人并不懂我们”Kathie有点无奈,而另一位00后则是对此一脸不屑,“父辈看不到我们发光的地方”。
各种数据证明,如今的Z世代不光是喜欢“线上蹦迪”,更愿意“为爱买单”,而这种为爱发电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情绪消费——统计数据显示,包括社交型消费、悦己型消费及疗愈型消费在内的情绪消费正在成为Z世代消费的主要消费方式。
这其中,围绕二次元相关的游戏、动漫等ip衍生出的“谷子经济”最具代表性。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达5亿人,周边市场整体规模超过5900亿元,谷子经济同比增长率高达40.63%。
在“为兴趣而消费”“为情绪买单”的心理驱动下,谷子商品承载的不再是功能或实用性,而是身份表达、情绪共鸣与文化归属。
在艾媒咨询2025年的消费者调查中,56%的消费者表示“喜欢”手办,21%的人则表示“很喜欢”,所以这个原本看起来好像挺小众的爱好,实际上已经俘获了超过半数的中国消费者的心。
图:2024年中国新青年主要消费诉求(信息来源:国泰海通)
支撑谷子经济爆火的,不只是IP本身的强大魅力,更是Z世代消费心态的深度变化。
对于年轻人来说,“谷子”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情绪的安慰剂”。“我知道这玩意没用,但它让我开心”“买谷子的那一刻我觉得值得”,微博等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的这些发言,这也是情绪价值真实直白的体现。
伴随“谷子经济”崛起的谷圈文化,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谷圈的火爆,其实是年轻人对情感价值、社交需求与身份建构的综合体现。
以大部分年轻人最爱的动漫为例,在微博动漫,微博超话作为兴趣社交的“线上同好会”,以低门槛、强互动、精准聚合的特性,成为二次元等年轻群体的“精神自留地”。在这里,用户可随时加入动漫、游戏等垂直超话,通过话题讨论、作品共创、实时互动快速建立情感联结。
而在今年的WAW微博游戏动漫展上,7万二次元爱好者更是将线上的兴趣圈子发展到线下的狂欢盛宴。参与展会的00后、10后们,身着或手持自己喜爱的IP潮玩偶像画像步入会展中心,在展区里拍照打卡、采购周边产品。而二次元世界中那些面容姣好、形象饱满的“纸片人”角色,已然成为当代年轻人重要的精神寄托。
再回到线上,包括《恋与制作人》《第5人格》等爆款作品通过WAW微博游戏动漫展是专门设立独立游戏试玩区,让游戏与现实在三次元与二次元之间产生更奇妙的化学反应。
此时,社交平台诸如微博、B站的角色也从线上平台变为线上与线下的链接器,不仅赋能各大品牌强化IP优势,更让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有了更为直接的社交方式。相比之下,传统广告则对Z世代的影响力下降至19%,取而代之的是圈层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的消费观点,也就说,其实年轻人消耗时间及消费内容最多的地方其商业价值更高,对此,某美妆品牌的用户调研显示,Z世代购买决策中,闺蜜推荐的影响权重是明星代言的2.3倍。
当00后、10后开始一个人逛街,这不是商业危机,而是新商业形态的起点,通过各种社交平台,Z世代正在走向社会及商业的舞台中央。
1、上半年以工代赈吸纳208万名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以工代赈措施
2、【中国那些事儿】美媒:以中式美学和特色脱颖而出 中国消费者愈发青睐本土奢侈品牌
3、上海地震局:堪察加东岸远海发生的地震不会对上海造成灾害性影响,上海地震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