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大升级,最能抓住赛事风口的城市,出现了
作者 | 布语
距离十五届全运会开幕还有不足百日,最近广州多个地标换上新装,流光溢彩,赛事氛围渐浓。
作为先后承接了第六、第九届全运会的城市,广州与这一中国体育赛事的顶流渊源已久。而此次首届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全运会,广州不仅作为开幕式的所在地,还承担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40%和35%的赛事,意义非同寻常。
正当广州紧锣密鼓推进一系列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以满血状态迎接十五运的同时,最近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出炉:5.5%的GDP名义增速、25.2%的出口增速表现亮眼。
有人说,广州有一套独特的“赛事经济学”:每一次重大体育赛事,都是广州实现城市跃升的关键节点。
千年商都如何借助盛会之力,锚定未来几十年的城市发展?
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下,广州为全运会精心准备的“大招”,将带给人们怎样的惊艳?
千年商都,历来敢于把握机遇。过去几十年里,广州每一次迎来城市的扩张期,往往都和一场体育赛事有关。
时间回到38年前。1987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全运会,是首次由一个省来承办(之前主办地均在北京或上海)的全运会。当时的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对于这场全国性的体育盛会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创下了全运会历史上的多个“第一”:
第一次统计各省代表团的团体得分;
第一次邀请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观赛;
第一次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筹资6000万元;
六运会开幕式在广州天河体育场举行,
共37个代表团按顺序入场接受检阅
(图源:广州日报)
比起赛事本身,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运会给广州带来的更是城市面貌的焕新,成为广州跳出老城格局的神来之笔。
1987年8月30日,为了迎接六运的到来,天河体育中心在天河机场原址落成,这个占地54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包括6万座位体育场、8000座位体育馆和3000座位游泳跳水馆,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个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
伴随着体育馆的落成,曾经天河区落后荒芜的面貌也开始改变:
一望无际的农田上建起了火车东站,纵贯南北东西的道路纷纷建成通车,围绕着体育馆中信广场、天河城等商业中心相继落成,成为了如今广州最核心、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
而2001年的九运会,奥体中心落子黄村,为了方便市区观众到“奥体”观赛,1998年广州开始修建广园快速路,实现不堵车时从“天体”到“奥体”仅需15分钟。
时至今日,串联天河、黄埔、增城,直通东莞的广园快速路,已成为广州东进的交通大动脉。
此后的2010年的亚运会,更是催生了广州塔、海心沙亚运公园等城市地标,耗时二十多年打造的珠江新城新中轴线也在这一年横空出世,惊艳世界。
接连举办的体育盛事,正是广州“拔节生长”的关键节点。这一次的十五运,同样也不会例外。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已经为未来擘画方向。
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内涵式发展的全新格局下,广州此次备战十五运的思路,也与以往有所不同。
很多人发现,这次的广州打出一张“精致牌”。
就以十五运的场馆筹备来看,为了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坚持节俭办赛原则,这次广州赛区的30个场馆,全部是在既有的全运会和亚运会场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
不搞重复建设,不新建大型场馆,不新建“全运村”,而是注重“软包装”和科技感。
比如作为十五运开幕式所在地的广东奥体中心,最近就换上了“新装”,在夜晚璀璨亮灯,流光溢彩:
改造后的奥体中心(图源:全运广州)
对飘带屋盖进行了整体保留,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形象优化提升,增加PTFE吊膜的设计,使用泛光投影技术,使得屋顶造型更轻盈飘逸。同时,上下起伏、左右蜿蜒的屋盖设计也起到了更好的防水效果。
特别是作为首届以“碳中和”为目标的全运会,此次广州对体育场馆的改造更加凸显绿色、节能元素,引入一系列减碳技术,改造了一批零碳、近零碳场馆。
例如,天河体育中心改造计划更换高性能外窗、采用节能玻璃,选用超高效空调系统、搭配室外机喷雾降温系统,照明系统使用高效灯具,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通过因地制宜性能化的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可节能降碳45%以上。
而且,这次全运会场馆的翻新升级不仅是为了赛时的利用,更要确保赛后空间的灵活转换,满足群众日常使用的最大需求。
在对奥体中心的升级中,不仅在室外增加了3.9万平方米绿地作为活动空间,在田径场的二层还增设了一条800米的智能化公益跑道,赛后可以“无缝切换”,让市民们在锻炼健身可以风雨无阻。
让全运红利惠及每一个人,这既了落实“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办赛宗旨,也是人民主体性的体现。
事实上,一场体育盛会能带给城市的红利,已远远超越体育本身。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行之际,广州南站正式投入使用,一举跃升为全国客运量最大的火车站,武广高铁的开通更是让“朝饮珠江水、午食武昌鱼”成为现实。同一年,广州多条铁路开通,链接起广州南站、白云机场,琶洲会展、奥体中心等重要枢纽和地标,直接打通了城市的“任督二脉”。
这一次十五运对于交通的布局拉动,同样令人瞩目。
就拿地铁来说,广州今年计划至少新增的10段轨道,包括备受期待的串联广州体育馆、广州白云站、广州大学城等片区十号线、十二号线东段及西段。而且绝大多数的线路都将在全运会开幕之前开通,一批沿途的市民将告别“手无寸铁”的历史。
陆续到来的不只有地铁,还有城际铁路。同样计划在全运会前开通的还有广佛东环城际、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新白广城际(白云机场T2至竹料段),等等。
随着一条条交通动脉陆续建成,在全运红利之下,大湾区有望真正融为一体,成为一座“轨道上的城市”。
而且对于备战全运,广州的落子不仅仅在于交通基建,更着眼于出“绣花功夫”的细节。比较典型的,就是对于老城市中轴线的焕新改造:
在对于北京路一带骑楼建筑的改造中,采取“一栋一策”微改造模式精细化修复,保护建筑的原真性,让百年骑楼重拾挺拔轩昂的建筑美感;
在西关记忆(泮塘路及周边街区微改造工程)项目中,采用肌理织补的方式,恢复传统街巷格局,在改善公共空间的同时,尽可能地锁住“老西关”记忆。
北京路233、235号骑楼修复前后对比
(图源:全运广州)
这既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感的一环,更是为了留住广州文脉、城脉、商脉的精华所在。
更不用说,广州计划在全运会之前全面开启城市新中轴线的扩容建设。按照目前的规划,将从广州塔向南,开辟一条长达6公里的城市绿轴,直达目前全球最大的城央湿地——海珠湿地公园。一座世界级的城市会客厅,有望成为广州未来数十年的城市名片。
在6月份举行的广州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曾经透露:
为了迎接十五运的到来
广州全市共推进291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包括道路、园林、河道、街区、照明、市容环境、美丽乡村等多方面。
在内涵式发展的新格局下,广州的城市发展理念更注重以人为本。对于全运会来说,大拆大建从来不是重点,让市民跑步健身更方便,让街区更精致、更具人文气息,才是正解。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在今年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要奋力建设品质、品味、品牌融合出彩的现代化新广州。
办好十五运,既是湾区今年的大事,对于广州更是一道重要的考题。一座超大型城市,如何在六运、九运的基础上取得向上突破,从更长远的视角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
答案,已经明了。
今年2月,广州正式推出了“城市合伙人”计划,乘十五运会东风,面向全球征集战略合作伙伴、超级合伙人、城市梦想家、城市推广大使四个类别的“城市合伙人”。
而首批的企业名单里,既包括了京东集团、中国邮政、滴滴集团等现代服务业翘楚,也有唯品会、三七互娱、小鹏等未来产业代表,也包括在智慧城市、绿色环保等领域的头部企业。
这跳出了过去“招商引资”的传统逻辑:通过搭建平台,构建共生关系,让城市真正成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的有机体。
从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企业、机构还是人才,皆可成为城市发展的“股东”。广州的开放包容,向来如此。
事实上,十五运作为重大体育赛事,涉及场馆建设、城市基建、文旅推广等方方面面,这正是广州新城市理念的试验田和展示窗口,也足以带来海量的机遇,让企业、人才借势成长。
在今天,体育不再局限于赛场上的拼杀,它既是产业的腾飞,也事关市民的幸福感,更是一座城市锚定未来几十年发展的新坐标。
广州的这张答卷,100天后,将令世界惊艳。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宏观经济、商业逻辑、企业兴衰、产业转型……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1、我想换车,但目前还没找到心目中想要的车,预算40万,大家可否推荐,不到40万买什么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