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康迪科技崔广章:安防+高尔夫,中国机器狗“卷”到北美
资料显示,康迪科技原先是一家总部位于浙江金华的以电动非公路车研发制造出口为基础的公司,后在智造升级理念推动下,逐渐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科技控股型企业,并新增了“智能机器人”及“能源换电装备”等孵化业务。
不久前,康迪科技宣布与云深处科技达成两项合作,双方将深度协同,整合制造、技术与渠道优势,共同开发面向北美市场的智能高尔夫装备及安防巡检四足机器狗,推进产品本地化落地与商业化扩张,加速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多元化应用与全球化布局。
观察者网:康迪科技此前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后来拓展了“智能机器人”业务,这种业务转型背后,是基于怎样的行业洞察和公司战略考量?
康迪在北美有工厂、仓库,并且合作一些中大商超的客户。由于北美的法律法规限制,工厂和封闭区域的安全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自由安装监控摄像头。康迪北美的园区目前使用的是简单的监控摄像头,每个月价格大约在1100美金左右,能够发现并记录一些异常情况,但它的缺点是仅仅记录和通知,等到报警时,失窃事件已经发生。
像国内的话,安防基础设施十分完善,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形成闭环,帮助找到嫌疑人。然而,在国外,这种安防闭环并不完备,很多时候只是发现并记录,最终无法追踪到失窃的物品。除了自用,康迪的许多合作伙伴,安防问题同样困扰着他们。
观察者网:过往的汽车制造技术经验有哪些可以直接应用到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中,实现技术协同创新?
崔广章:从技术研发角度来看,我们的方案与现有的技术体系是完全独立的,实际上无法直接迁移过来。只有在我们方案成熟之后,量产阶段才会涉及到技术与生产线的结合。此时,康迪已有的成熟生产线将为方案的集成过程提供极大的便利。康迪在海外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生产组装线,能够有效支持我们方案的批量生产。
观察者网:除了安防巡检机器人,康迪是否在探索其他应用场景?
观察者网:康迪目前在智能机器人业务方面的进展如何?
崔广章:首先,关于我们目前的进展,我可以分享一些最新的动态。康迪已经与云深处达成了两项深度合作,云深处提供了具备基础功能的四足机器人,作为我们安防巡检场景的基础硬件。
基于这个机器人,康迪将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加装、改造以及二次开发,旨在满足安防巡检领域的具体需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与浙江大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一个联合实验室。
然后通过我们的标准化平台,将这些模块拼接起来,最终形成可在特定场景中落地的完整解决方案。这个过程的核心工作就是把不同的技术模块通过平台化方式,形成完整且高效的应用落地。
观察者网: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需要突破哪些关键技术瓶颈?
崔广章:单单从技术角度出发,挑战其实是系统性的,而不是单一的某个环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数据挑战。我们所需的符合安防场景的数据集目前还是相对缺失的,采集这些数据本身就面临着一定挑战。即便我们投入资源,也未必能够顺利采集到足够有效的数据。这个问题对于产品的后续优化和适配至关重要,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瓶颈。
第二算法挑战。算法的适应性,尤其是在具体的安防场景中,依然存在较大的挑战。例如,导航、运动控制等基础算法是否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能否精准判断安防场景中的异常事件,这些问题目前尚未完全解决。我们需要的算法必须能够充分适应特定场景的需求,这也加大了技术研发的难度。
从数据、算法、硬件、行业标准到软件生态,这些问题都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性挑战。康迪需要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让这一技术产品线走得更远。
我们的优势在于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用户习惯、文化,并且具备了本土化的团队和资源。这些经验和资源将有助于我们在安防领域的拓展。在面临中外政策、人才协同等问题时,我们会充分利用已经在北美地区建立的稳定框架,确保能够顺利推进相关项目。
国内市场不在短期内作为重点,国内主要负责产品和供应链方面的支持。未来是否进入国内市场,还需根据团队积累和市场需求发展。
观察者网:康迪如何看待机器人行业的前景,尤其是在我们所布局的安防领域,预测市场规模会有多大?
崔广章:根据行业统计,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在2025年的规模约为26.1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119.6亿美元。对我们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与客户对接和试用反馈,产品在市场上的实际表现还需要通过客户现场试用来验证。我们目前主要依赖客户反馈来优化产品,而这些数据才是最有意义的。
观察者网:康迪如何看待机器人行业的应用发展阶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1、上半年以工代赈吸纳208万名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2021年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工作指南
3、美国版老佛爷修园子!特朗普:GBSD洲际导弹不要了,先把我的空军一号弄好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