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0 03:24 作者:大爱五花肉
尺素金声丨育儿补贴,3600元背后的三重深意,尺素在古代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孩子,国家发补贴了!中办、国办近日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生育补贴制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放育儿补贴”。发放育儿补贴是我国首次对居民发放普惠式现金补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据估算,全国每年两千多万婴幼儿可以领取现金补贴。
每孩每年3600元,政府拿出“真金白银”补贴育儿家庭,这项政策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3600元的背后,是“投资于人”的生动体现。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蕴含着党和政府对“人”的高度重视,体现着“投资于人”的坚定决心。此举不仅是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更是为国家长远发展积蓄力量。这笔钱既是对当下的投资,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育儿补贴是一项“投资于人”的重大政策举措,有利于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育儿补贴是对人力资源再生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投资,能够实现增加家庭收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等多重政策目标。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投资于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深,强化生育支持十分必要。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从4个方面提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涵盖了由生育到托育、教育,由医疗、住房到就业等多个环节。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等,都体现了“投资于人”导向。
发放育儿补贴的深层意义,在于将人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系统的核心位置,从关注物质积累转向重视人的价值。这项政策既是应对人口发展挑战的应急之策,也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之举。
3600元的背后,是“民生为大”的具体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堪称一份可圈可点的“民生答卷”。
不久前,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持续完善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支持政策,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是民生政策的重心之一。调查发现,多数育儿家庭反映养育子女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生育、养育、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减轻家庭育儿负担。例如,将子女教育、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列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持续推进教育“双减”政策缓解家庭教育焦虑,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解决育儿家庭照料难题等,受到育儿家庭的广泛欢迎。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及时雨”。我们必须坚持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原则,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600元的背后,是“生育友好”的真实写照。
据测算,我国照料经济价值约占GDP的25%,其中女性贡献了近2/3的照料劳动,育儿补贴是尊重照料劳动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发放育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育儿劳动和照料行为的外部经济效果内在化。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对群众降低养育负担呼声的积极回应,也是尊重生育社会价值的体现。
生育不仅有直接成本,也有间接成本及机会成本。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降低生育成本、增加生育动力、减轻后顾之忧的切实举措,充分彰显了“生育友好”的价值导向。我国将通过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激发“生”的意愿、解决“育”的难题、减轻“养”的负担,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保持人口规模优势和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助力经济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长期向好。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主要是以良好的政策、社会、市场和家庭环境,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形成愿意生、生得出、生得起、养得好的良性循环。从长期看,提高家庭人口再生产能力,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最根本的目标。同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举措。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经济成果的消费者。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利于满足群众在家庭建设方面的美好需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持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
生育是家之喜事,也是国之大事。期待各地各部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措施,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以更精细、更温暖的政策措施托举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让更多人“想生育、敢生育、能生育”。(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