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是什么,让武汉大学沉默了好几天?,武汉大学戏称

时间:2025-07-31 10:08 作者:老马千里

是什么,让武汉大学沉默了好几天?,武汉大学戏称

  一些机构遭遇网上重大舆情时,不愿意出来回应。老胡是主张机构要积极回应网上质疑的媒体人,我认为这是那些机构,特别是国有机构的一项责任,而且这是互联网时代实现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说实话,我也经常理解一些机构在非重大、而且扯不清楚的问题上回避舆论的苦衷。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舆论一旦形成一种突出的集体情绪,除非完全顺着舆论的情绪说,否则涉事机构很可能回应一次被骂一次,越描越黑。

  互联网舆论场喜欢激烈的东西,倾向于对事情最犀利的描述和引申,而且喜欢“阴谋论”,对耐心的事实溯源和讲理并不感兴趣。舆论抓住一个细节,立刻会有无数情绪蜂拥叠加上去,合成一种最激进的联想,比如“谁是后台?”“这难道不是共谋吗?”等等。

  ▲杨某某的硕士学位论文。(图源:网络)

  机构方面,说实话,在与舆论的对话中很难不出任何差错,一旦稍有细节偏差,更会被抓住,狠打,并且生出新的“阴谋论”。

  一旦遭遇公共舆论事件,涉事机构无不压力山大。

  比如武汉大学图书馆那件事,舆论迅速转移到了杨某某“论文造假”的指控上,而且一些自媒体已经发布了几个听上去的确“是问题”的细节。我是主张武汉大学应当撤回对肖某某的处分,并且道歉的,但是如果我是武汉大学的领导,我也得想想,做那样的通报,不提论文的事能行吗?舆论还不得新来一波:你们为什么只说处分的事,不说杨某某论文的事,你们想包庇她吗?所以我个人猜测(强调一下,这只是我个人猜测):武汉大学现在大概感觉坐到了火山口上,他们要不然不做回应,如果做回应,一定要把各种情况都想到,一次说清楚了。而能说清楚吗?我猜想他们很没有把握。

  就说论文的事,老胡没有时间把杨某某的论文从头到尾看一遍,再做一番认真评估,我也怀疑自己有那样的准确评判能力,因为老胡不是学经济也不是搞社会学研究的。但是老胡也是硕士学位获得者,而且我那一届,全国硕士加博士一共才有几万人。我的硕士上了三年,经历了写论文和答辩,而且那两年我的很多同学和好友也都做了硕士论文答辩。我知道那些论文水平有高有低,质量差距不能说很小,引用的著作多少也不一样。顺便说一句,老胡的论文当年是写得最长的之一,请允许我自吹一句,也是水平比较高的。但是那么多人全通过了论文答辩,不光在我的学校里,周围学校同学们的论文绝大多数也都通过了。尽管在有些答辩会上,被指出很多毛病,但是还是通过了答辩。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事发现场。(图源:网络)

  回过头来找其中一个论文的毛病,让学校复核该论文的质量,宣布它不合格,剥夺学生的学位,这可不是一般的事。当年论文通过走了程序,如果现在发现大篇幅抄袭,有硬伤,撤销论文就很简单。但是如果只是有几个错误,怎么来鉴定那些错误的严重性呢?拿什么做该论文应该被宣布无效的依据呢?这可是一个大难题。因为论文水平原本就有高有低,中间出现一些错误也是常有的事,公开宣布它该被推翻或者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用不着推翻,似乎首先都是一个面对舆论场的“政治决定”,而且无论怎么做,长期看都面临很大风险。

  我觉得互联网是个巨大情绪场,这里无论高山、河流还是平原,组成它们最多的物质都是情绪。所以除了老胡这种专门在舆论场上混的,我相信大多数机构,包括大多数“正经人”现在都希望离舆论场尽量躲着走,有什么事能内部解决就内部解决,能不拿到互联网上说就不去互联网上说。当然互联网也不是谁都攻击,客观而言,互联网多少有些“捡软柿子捏”。

  这种情况下,我依然主张类似武汉大学图书馆纠纷这种场景下的涉事机构还是应当直面舆论,而且该回应的也躲不过去啊。但是我同时想说,我们互联网应当有一种集体意识,那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对普通人和普通机构不要追问过度,不能够把我们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当成正义和神圣的,法律应当是最大公约数的重心和基点。

  比如,法院已经判了,说明杨某某肯定告错了。但是她告错了是否就属于诬告,法院并没有做这一定性。舆论场完全可以这样骂她,但如果让武汉大学公开说杨某某诬告,我相信武汉大学会哆嗦的。诬告有民间的认知,告错了都可以叫诬告,但它还有法律的定义,在法律中,不是所有指控错了都是“诬告陷害罪”中的诬告。

  ▲武汉大学校园。(图源:网络)

  大家的心情都可以理解,但是对杨某某进行有严重后果的追究绝非那么容易。我担心这当中有一些网上流行的性别对立在推动,所以,有些要求可能带了特殊的情绪。让杨某某“社死”,这好办,现在很多人一起骂,她已经把所有帖子全删了,不说话了,等于“社死”了。但要剥夺她的硕士学位,甚至要香港浸会大学把她从博士攻读中赶走,决不像一些人想的那么容易,要那样做,需要经过程序正义的检验。

  我们的社会有大量灰色地带,但互联网永远要求非黑即白,也就是说,或者把灰的变成黑的,或者变成白的,就是不允许灰色本身。但这不符合实际,因为灰色很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底色,所以非黑即白的做法就会一路冲突,疙疙瘩瘩的。说实话,老胡在网上被编出各种段子,造各种谣,一些人要求我回应,我也经常选择什么都不说,等着事情自己降温,凉下去。因为我知道根本说不清,那些很多添油加醋的细节,你要想去澄清,大概率会越描越黑。我猜想,机构面临的困境比我个人遭遇的困境要大得多。但是谁让它们是机构的呢!机构的社会责任本来就比个人的社会责任要大,所以它们有时硬着头皮,也必须回应舆论的质疑。但是让我们大家都了解老胡说的上述这些原委,了解我们经常忽略了的复杂性,在我们吃瓜,参与烘托网上的一个大热闹时,不妨也让我们的思考能力保持在线,防止落入被带节奏,人云亦云的俗套里。


Top

1、这头给生孩子的发补贴,但那头给还未婚未育的年轻人加税,这种福利真能刺激生育?

2、义和团是对的!,义和团究竟是好是坏

3、冲高多年,OPPO仍未走出舒适区,oppo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tuanjian7.cn/XZI/detail/alpwau.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老马千里